前阵子在公园跑步,碰到个跑友蹲在路边揉膝盖,他叹着气说:“刚能跑5公里,寻思再加2公里显本事,结果跑了三天千金策略,膝盖就跟塞了沙子似的,现在连散步都疼。”我听着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不就是3年前的我吗?
那会儿我刚正经跑步,每天跑3公里觉得“不过瘾”,见别人跑10公里眼热,硬把每周跑量从15公里提到30公里。没到两周,半夜腿抽筋疼醒,膝盖蹲下去就“咯吱”响,去社区医院一查,医生说“肌肉劳损+关节滑膜轻微炎症”,让我停跑休养。那半个月看着别人跑步,我才明白:慢跑哪能瞎加量?循序渐进是底线,偶尔停一天,反而是给身体“充电”。
一、为啥“循序渐进加量”是铁律?身体压根“急不得”
我后来翻资料才清楚:不管年纪大小,肌肉和关节适应新强度都需要时间。《中华运动医学杂志》里提过,肌肉纤维从“轻微损伤”到“修复变强”,至少得48小时;关节软骨更是“磨了就难长”,突然加量等于让它“硬扛”额外压力,轻则酸痛,重则发炎。
社区医生拿我的膝盖X光片给我看过:“你看这关节间隙,正常跑步时受力均匀,你突然加量那阵,相当于每天多给它加了好几斤负担,就像老桌子突然压重物,腿肯定晃。”
我自己踩过的坑更实在:刚跑步时,我试着每周加1公里,跑了俩月没事;后来急了,一周加3公里,第三天小腿就硬得像石头,按压时疼得抽气。后来才知道运动学界有个“10%原则”——每周跑量增加不能超10%,不管你年轻还是咱这年纪,身体的“适应速度”,从来赶不上“想加量的心思”。
有次跟跑友聊起这事千金策略,他说见过个20多岁的小伙子,刚跑半年就想挑战半马,每天从5公里加到8公里,结果跑了一周跟腱炎犯了,养了仨月才敢再跑。本来是想健身,愣是把自己练进了医院,多不值。
二、别信“歇了就退步”,会休息的人才能跑更久
我以前也怕“歇跑”,总觉得“一天不跑就白练了”。直到看到《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》的文章才懂:跑步后,肌肉纤维需要48-72小时修复,关节滑液也得重新分泌——硬扛着连跑,等于让身体“带伤干活”,反而越跑越虚。
现在我固定“跑三休一”,歇的那天绝不窝沙发。要么去公园慢走40分钟,让膝盖在缓速移动中放松;要么在家做点轻量的力量训练,比如用弹力带练练腿,或者徒手做做靠墙静蹲——不用追求多大力气,就为让休息时的肌肉别“躺废”。毕竟跑步靠的是腿劲,肌肉结实了,下次跑步膝盖才更稳。
跟跑友老王聊起这事,他以前歇跑就彻底不动,总说“歇完再跑腿发沉”。后来学着歇的时候练点轻力量,现在跑5公里比以前还轻松:“原来休息不是‘停摆’,是换种方式给身体‘补劲儿’。”
三、给跑友的“加量+休息”实操表:按这个来,跑得稳还不受伤
结合我这几年的经验千金策略,还有医生给的建议,总结了几个实在法子,咱老伙计照着做就行:
1. 加量就按“10%原则”,宁少勿多
比如这周跑了20公里,下周最多22公里,哪怕你觉得“轻松得很”也别超。新手更得慢:刚开始可以“跑走结合”(跑2分钟走1分钟),每次20分钟,每周3次;适应2周后,再把跑步时间延长1分钟,走路时间缩短30秒——别嫌慢,咱是为了“长期跑”,不是为了“一时爽”。
2. 休息时别“完全躺平”,做点轻活动养肌肉
歇跑的那天,别窝在沙发上看电视。可以慢走30-40分钟,让关节“缓口气”;也可以做点轻量力量训练,比如用弹力带练腿、徒手靠墙静蹲,或者拿瓶矿泉水当小哑铃练练手臂——不用追求动作多标准,只要让肌肉轻微发力就行,目的是让肌肉“保持状态”。
3. 身体喊“停”就别硬扛,疼了不是小事
跑步时要是膝盖、小腿持续酸,或者跑完第二天还疼,别安慰自己“忍忍就好”——这是身体在说“我扛不住了”。赶紧歇两天,要是还疼,就去社区医院看看,别硬撑着留后遗症。
四、咱跑步的初心是啥?不是比距离,是为了跑得舒服
最后想跟跑友们唠句实在话:不管是刚跑步的年轻人,还是跑了几年的老伙计,咱跑步图的不是“跑多快、跑多远”,是为了腰不酸、腿不疼,每天出门遛弯都有劲儿。
我见过太多人一开始喊着“要跑半马”,结果加量太急伤了膝盖,最后连散步都犯怵;反而那些慢慢跑、会休息的人,跑了十年八年,照样每天在公园遛弯跑步,气色比同龄人好一大截。
就像我现在,每天跑5公里,不追求速度,跑完喝杯温水,跟老伙计聊聊天,膝盖不疼,睡眠还好——这才是咱该有的跑步状态,不是吗?
您跑步时有没有试过“盲目加量”?最后是怎么调整的?另外,您歇跑的时候,会不会特意做点增肌锻炼?比如用弹力带练练腿,或者徒手做点轻力量训练?我最近试着歇的时候靠墙静蹲,感觉下次跑步腿更有劲儿了,您有啥好法子也来分享分享!
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